孕妇是流行性腮腺炎的易感人群。妊娠期发病率为0.8~10/10000人。孕妇感染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后对胎儿的发育是否有影响,目前尚无定论。有人认为流行性腮腺炎可引起流产、早产及胎儿先天性畸形,但有些研究表明这些与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率无关。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俗称痄腮、痄耳风、大嘴巴病、猪头风等。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节发病率最高,对2~15岁的儿童威胁严重,常在幼儿园和学校中流行。
腮腺炎可因说话、咳嗽、打喷嚏而通过唾液、飞沫传播,少数也可以通过被患者污染的物品(食物、食具和玩具)间接传播,起病急。潜伏期一般为16~18天,主要症状为一侧或双侧腮腺(耳前和耳下部)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展,充塞于下颌骨和乳突之间,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并有轻度触痛,局部皮肤肿胀发亮但不发红,表面可发热,但不会化脓,张嘴、吞咽和吃东西时疼痛,吃酸性食物时局部更疼。一般是一侧腮腺先肿,1~4天后另一侧相继肿胀,颌下腺、舌下腺、颈淋巴结可受累而肿大。严重的还可见到下颌部、颈部甚至胸部前肿胀,这是由于舌下腺、颌下腺也受累的缘故。患儿常有畏寒、发热、头痛、咽喉疼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严重者伴有发冷、恶心、呕吐、嗜睡、颈部发硬、昏迷或抽筋等。肿胀在3~4天可达高峰,再持续4~5天后逐渐消退,6~7天体温逐渐下降,经治疗,症状10天左右即可消失,并获得终身免疫。
腮腺炎为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近年来发现应用潘生丁、病毒唑疗效显著。中药可用紫金锭醋调局部外敷。
一旦发现孩子得了腮腺炎,应立即隔离,其生活用品、玩具、文具等煮沸或曝晒消毒;居室要注意通风换气;病人要注意卧床休息;给予流质饮食,不给过硬、过酸、过甜的刺激性食物;要多喝水,以利于毒素排出;要注意口腔卫生,防止继发性感染;如体温过高,可给予适量退热药;如出现并发症可用抗菌素和磺胺类药物对症治疗。如发现睾丸肿大、有压痛,可用湿毛巾局部冷敷。预防腮腺炎和并发症的发生,要注意在冬春季节加强孩子的营养、保暖及耐寒锻炼。注射腮腺炎减毒活疫苗也能起到预防作用。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对流行性腮腺炎没有预防效果,应加以留意。发病后可口服板兰根冲剂,并常用淡盐水漱口、冲鼻。腮腺炎流行期间,不要去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传染源。
人们往往只注意腮腺的肿胀是否消失,却常忽视其比较严重的并发症。由腮腺炎引起的高烧,有可能导致昏迷、惊厥、心律不齐、急性心肌炎以及脑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甲状腺炎、耳聋等。这是由于腮腺炎病毒侵犯有关器官所致。极个别的病人可以留下智力减退、听力障碍、运动神经麻痹1单侧永久性耳聋或死于脑炎。
腮腺炎病毒经血液循环侵袭生殖器官,可引起男性睾丸炎和女性卵巢炎,这两种病对今后生育功能都会带来有害的影响。
据统计,在12~18岁患腮腺炎的病人中,约有20%并发睾丸炎。一旦发作睾丸炎,可发高热、寒战、睾丸肿胀、发红、疼痛,并伴有剧烈触痛。除了睾丸肿大外,阴囊皮肤水肿,鞘膜腔积液,约有三分之一的病人发生睾丸萎缩,如果只罹患一侧睾丸,可引起少精症;若累及双侧睾丸,可造成无精症。最近有学者指出,流行性腮腺炎所至的男性不育并非睾丸丧失了生精的能力,而是产生的精子被自身抗体所杀灭,这种情况称为自身免疫性不育。
女孩并发卵巢炎时,有腹痛、腰痛等症状,也可能造成不孕症。有5~7%的成年女性腮腺炎患者并发卵巢炎,引起月经失调、提前闭经。许多不孕女子,经检查发现卵巢功能障碍、无法正常排卵者,其中也有些人曾患过流行性腮腺炎。
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的男女若患了流行性腮腺炎后并发睾丸炎或卵巢炎,对于今后生育功能的影响格外大。所以青春期患上流行性腮腺炎后,更应注意防止睾丸炎或卵巢炎的发生。